護老者支援服務

護老者支援服務

早年香港安老服務主要集中於服務長者,較少考慮長者身邊的照顧者。隨著長者人口不斷上升,醫療復康服務日漸成熟,體弱長者的人數與日俱增,護老者人數持續增加,照顧體弱長者的壓力亦日漸沉重,無論政府及非政府機構的服務提供者也開始醒覺支援護老者的重要性。

全港首間護老者支援中心

在此背景下,明愛於1999年獲政府資助成立全港首間護老者支援中心,座落於深水埗麗閣邨,有五位職員,規模雖小但服務版圖卻甚廣,覆蓋整個中西九龍及新界區。中心在策劃服務時,一方面基於機構對護老者服務的認識,另外亦參考外國同類服務的經驗而構思。當時中心服務包括有以下幾個重要範疇:

  • 護老者訓練工作坊;
  • 個案輔導及諮詢;
  • 復康資源閣;
  • 復康用品借用;
  • 護老熱線;
  • 護老者互助小組;
  • 社區教育及通訊製作。

會員人數達千多人,在提供支援予護老者方面,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但在服務設施方面,也和同類單一中心提供全港性服務一樣,面對著鞭長莫及的困難。2003年,配合社署的服務重整,將護老者支援的工作轉移至安老服務轄下的三十三個服務單位;支援護老者的工作可謂遍地開花,更加到位。

由護老者支援專線走到「護老八達通」

2004年成立護老者支援專線,從其口號「護老疑難一線通、明愛支援空氣中」便能了解熱線目的。護老者從早到晚為照顧體弱長者勞心勞力,熱線往往是他們在困惱時的明燈。「互助先鋒計劃」於2006/07年度獲社聯邀請作優質服務分享。除了支援家居的護老者,明愛於2006年起亦舉辦了六屆保健員訓練課程,共培育了一百四十五位專業保健員投身安老行業。

在香港此特殊地方有另一特別現象,很多護老工作落在外籍傭工身上,外傭人數亦由早年十多萬增至2017年的三十多萬,雖然並無數字顯示當中有多少是照顧體弱長者,但只要於舊區,如深水埗或觀塘走走,不難察覺照顧長者的外傭比比皆是。外傭離鄉別井到港,是否有足夠的技巧及知識照顧長者呢?體弱長者又能接納外傭,如廣告所說「傭入家中」呢?

有見及此,明愛於2010年獲得善長的資助下,推行一項名為「家加樂傭融」的外傭支援計劃,目的可分為以下數項:

  • 加強外傭、長者及僱主三方的了解,彼此尊重;
  • 為外傭提供實質的培訓,加強她們的護老技巧及知識;
  • 為長者、僱主及外傭舉辦社交康樂活動,加深彼此共融互諒。

計劃初期亦相當困難,包括單位內有部份長者對外傭的包容不足、僱主未能安心讓外傭參加活動、在設計支援外傭的服務上欠缺經驗。計劃在推行一段日子後,服務開始漸見成熟,亦體會到為外傭打氣加油,對於維繫她們服務弱老的心志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於2013年起籌辦每年一屆的外傭嘉許禮,迄今已有二百三十多位外傭獲僱主嘉許,從當中感人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傭工在照顧長者上盡心盡力。外傭能順利融入長者家,實有賴僱主的體諒與支持,故由2015年起,增設「友善僱主提名」,以認同僱主的付出,進一步走向「家加樂傭融」的目的。至2017年獲提名僱主已超越一百五十人。確切達至外傭、長者及僱主三方共融的果效。

「護老者需要及壓力」調查

縱然機構在護老者支援服務上已有一紮實基礎,但就整體護老者所面對的壓力、如何尋求壓良方及他們對服務的訴求,尚欠較全面的調查。機緣巧合,機構於2014年5月,邀請到香港城市大學黃富強教授,為服務進行了一項名為「護老者需要及壓力」的調查,共收回問卷三百二十四份,當中較重要的結果:

  • 有21%的護老者在抑鬱、焦慮、壓力三方面,同時出現兩種中等或以上症狀,他們有更多照顧負擔,更感覺到長者對他們的依賴,對生活的展望感也較低;
  • 有接受社區支援服務的護老者,具有更高的自我肯定感;
  • 概括而言,子女照顧者因與長者非同住,未能為長者提供足夠照顧而感內疚;配偶照顧者則有更高的照顧負擔,對他們的心理、社交有負面影響。
  • 當因提供照顧而產生巨大的負擔時,若護老者擁有愈多提供照顧的正面感受的話,他們的抑鬱焦慮壓力症狀就愈低。如服務提供者可就如何加強他們的正面感受著筆,便能減輕因照顧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服務前瞻

明愛安老服務走過不長不短的護老之路,目前在長者中心內登記的護老者合超逾二千四百位,可謂任重道遠,建議未來的服務方向可以思索:

  • 加強外傭培訓使她們能融入家中,成為護老新力軍。
  • 加強護老者照顧技巧和知識,排解照顧者及被照顧者之間矛盾及衝突,增加從護老所帶來的正面感受,使照顧上能「辛苦而不痛苦」。
  • 於長者晚年時提供生命關顧將是其中一個方向,近年推展「四道人生」目的就是讓長者及其配偶或子女達至「完滿人生,無怨無悔」。
  • 將發展更多具彈性的長者及關顧護老者服務,讓護老者有更多服務上選擇。
  • 為護老者提供跨團隊的支援,因照顧體弱長者是需要不同專業的投入。
  • 倡議擴展「護老者津貼」的覆蓋範圍,令更多護老者能受惠。

建立正面護老者形象,能照顧長者是恩賜的福澤,並肯定他們的付出。